从五月一日正式回归出版,回到图灵,即将履新3个月了。我最想做的就是重新回到社区写作,记录下技术出版的点点滴滴。
今年由于疫情,出版社一直在要求的融合发展和全媒体营销等,推进和落实得非常扎实了。尤其强调要数字业务实现收入变现,要求线上数字业务最低也要能做到提升纸书销量等。接下来出版的传统纸书版权更多是转向纸书版权+电子书版权+视频音频授权+培训等多种版权衍生授权形式了。
这就需要我们出版的选题策划编辑越来越像个产品或项目经理了。
今天看到一篇2011年我摘选的旧文《磨铁执行总裁离职看书业运营之弊》 ,让图书编辑学会做产品,放到今天还是非常有价值。我再把和《结网》王坚老师讨论升级版出版时的对话(感谢郝莹的整理)摘录一部分,发到下面,与大家共享。
产品经理应该observe(观察)、orient(调整)、decide(决策)和act(行动),观察到这个变化后开始警觉和思考,别人这么搞会不会威胁到我们,我们这么搞会不会提升自己,这个模式能复制到哪些领域,市场终局大概什么样,剩下一家还是几家。然后决策、行动。现在观察应该到位了,想清楚了,开始积极思考并作出决策和行动。
出版属于传统行业,知识付费属于新型行业。
出版本质上属于传媒,知识付费本质上属于教育。
都是依靠优秀的作者提供内容资源。
书和数字阅读内容可以双向互换,但是这个转换过程并不容易。属于不同的产品类型,受众并不完全重合,但可以相互借力。
相对于视频课和知识付费,书的生命力更长久。
数学阅读产品求新求变,书重逻辑和稳定。
书的内容整合度更好,完整性更强。
对作者而言,知识付费经济好,出版社会效益好。
今年,图灵也是拥抱竞争的一年,同时还面临业务创新和发展扩张的一年。
在未来三到五年,图灵的扩张版图领域中,需要快速在更多领域复制小垄断,主动杀入红海比等别人杀过来要好。在业务增长压力下,永远选择增长空间高的增长,避免低质量的增长,在微创新、打磨和增值传统图书产品、迭代图灵社区产品,留存图灵核心用户等方面,也会遇到很多挑战,实际上出版流程上的改变早已经开始了,只是现在要提速了。
王坚老师还提了个问题:产品有两个选择,一是选个小池塘安心养老,二是瞄准大市场。如果选择前者,可能哪天就没了。如果选择后者,通常也是从小池塘开始,但这个小池塘不是陆地上的,而是连着大海的,实现小垄断后,快速扩张到大海里争取实现大垄断。
象人邮社的秋叶PPT团队,《数学之美》的作者吴军老师,现在他们在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上的收入比写书高多了,和读者的互动频繁粘性也更高,这是互联网产品的优势。而出版社在C端用户的产品和服务上,几乎没有任何优势,如果一味的只靠纸书版权活着,还能一直增长吗?
如果没有出版社,哪有那么多有知识体系的作者?但互联网产品改变了图书的形态,一开始是单边切入抢用户,有了用户后更具竞争力的付费模式后开始抢作者,形成多边市场解决供给问题,小垄断之间的竞争,大垄断对小垄断的竞争,本质都是敲骨吸髓。
未来出版社的纸书增长,还能持续多久,再过五到十年,市场格局会是怎样呢?欢迎大家一起探讨。
下面我说一下我的个人看法:
①有人说纸质书终将被电子书取代,这一点暂时还不明朗。纸质书与电子书各有优缺点。手拿着纸质书的感觉是不同的,很多人认为这样令人心旷神怡。而电子书又可以不断更新,非常的方便携带。
②图书本质上是将作者想说的话分享给大家,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其他的东西。但是线上教育,也是有好有坏。我们看过的视频,听过的课,内容可能会记住,但是想要再次查阅或引用的时候,就有可能找不到地方(除非你将它下载保存起来)。
③网上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,虽然说“人人都是老师”,但是能写成书出版的,基本都是经过审核的,低质量内容可以被过滤很大一部分。更不用说很多一版再版的经典书籍,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品。现在每年出版的各种书,视频教程很多,但是更多的人希望看到经典的,毕竟有一个保底作用。另外,图书中的文字,相比于视频授课来说,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读者看起来可能更好。
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。